有時候做人蠻辛苦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關卡,心理學中稱做「危機」(crisis)。

小貝比有能否被好好餵養照顧的安全感危機,青少年有自我認同的危機,好不容易進入成熟穩定的成年階段了,有了一份工作、也可能有一個穩定的親密關係,爽日子沒過多久(其實也不一定很爽啦!尤其工作到爆肝的時候…),當當當當…(命運交響曲的旋律),中年危機來囉!

女人的皮膚不再吹彈可破,脖子上開始長出一圈圈刺眼的「年輪」;男人的「面子」愈來愈大(就是髮線全面撤退啦!),體能氣力感到明顯的衰退(打一下午的籃球要休息一個禮拜)。

最可怕的還不是如此!這時候可能開始對人生價值感到懷疑,回首過往十數年的日子,在卑微的如螻蟻的工作中,看不見自己的未來、更無法肯定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有些人幸運些,可能有一定的地位,五子登科令人羨慕,可是自己心中總覺得虛虛的,常常問自己:「如果人生前半場已經登上巔峰了,那麼是否意味著後半場將開始走下坡呢?我還能做什麼、學什麼、還有什麼可能性?」

儘管如此,上述仍都是「極其幸運」的情況!

如果不小心被裁員(很小心也可能被裁啦!),或遇上什麼天災人禍(像這次水災),人生前半場的成果瞬間歸零,面對只可能衰退的身體機能,還有被環境磨到心灰意懶的心理狀態,人生後半場成了活生生的無間地獄。

我發現很多人在這個階段開始投入靈修或宗教慈善工作,希望藉著自我探索與奉獻工作而超越這些俗世生活的苦楚。

細緻一點看,會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人認為這些凡塵之苦毫無意義,於是選擇了一條絕世棄俗的道路,完全專注在靈性的修持上。

第二種人在奉獻服務的工作上找到價值與成就感,填補了原本在世俗中的失落感,讓自己依然可以肯定存在意義。

還有第三種人,他們明確的知道修行或奉獻是此生的使命,而不是為了逃避什麼、或是交換些肯定感。

除了第三種人,前面兩種都很有可能陷入某種程度的「靈性逃避」(spiritual by-passing),也就是以追求開悟或自我超越之名,行逃避責任之實,而合理化了對家人的冷落與自我情緒上的漠然。

我並沒有任何指責的意思,因為許多第三種人也曾經歷過「靈性逃避」的階段,在全然誠實的面對自我後,才得以認清修行與奉獻的本質。

這是一種「境界」的不同,我想起了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名句: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淂人憔悴。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許多人在看盡俗世浮沈後,開始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此時的狀態便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於是潛心於修行或是奉獻服務的工作,認為這就是今後生命的主軸,其投入之情猶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淂人憔悴」。

可是在一次次的面對自己,許多內在的真相讓自己無從逃避,經過數度浴火鳳凰般的循環,自我在不斷的死亡與重生之中,發現原來生命意義的展現並非建立在某種殊聖的修行法門,或是某些滿足自我存在感的情境中,生命意義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裡。

而且是自己「原本」在過的日子中,差別只在於此刻的自己是覺醒的,能夠以不同的角度理解生活。原本的痛苦成了智慧的啟示,原本不可自拔的慾望昇華為創造的驅動力。

柴米油鹽的生活本質不變,變的是我們的心,此刻發現,原來生活處處是啟發,於是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悟。

這些體會是在讀完《河經》這本小說後浮現的。

想不到一個印度作者寫的小說,通透的詮釋出「境界」的真髓。

作者筆下的主人翁,是一個辦退休的政府官員,他渴望遁世的生活,於是在妻子過世後,志願到一條聖河旁的國有賓館當小小的管理人。

原本設想退隱冥想的生活,隨著一撥撥前來聖河的各種人衝擊著他的認知。這些人彷彿是他企圖逃避的所有縮影,也是他在世俗中光怪陸離現象的一切總和。

直到最後,他才藉著一個苦修者的轉變領會到,開悟是為了「重新走進世界」(這本小說的有趣在於,真的得讀到最後…)。

探索生命意義,對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啟動關鍵,而絕大多數是因為「危機」,尤其是成年後所遭遇的困境。

這些困境幫助我們認識真正的自己,讓我們可以漸漸的擺脫由外在或社會環境定義的「自我」。

最後,我們可以踏踏實實的活出有意義的生命,而意義的開展則在我們與他人和世界的連結中。

人不是真空的活在世上,我們與萬物互有相關;修行也不是一種出離於凡塵,而是「真真切切」的活在俗世之中。

[按此前往瀏覽本書官方簡介]

◎凱宇的生活快遞:

我有時候會到星巴克寫作,換個環境可以刺激思維與靈感…

但是在IKEA撒野,不知道會不會太過份了…

如果我的文章給你啟發與幫助,別吝嗇按下「推薦」,也害羞留下你的迴響喔!

 

按此推本文到噗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