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文化習慣中,溝通經常在「無聲勝有聲」的潛規則下運作,尤其在我們想給某個人「顏色」或「臉色」瞧瞧時,更是如此。

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們對某人破口大罵、惡言相向,傳到別人的耳裡,不好聽、也容易給人壞印象;如果我只是用一些行為表示我就是擺譜、不給面子,通常吃我排頭的人,鼻子摸著也就認了,到處說我的壞話還顯得自己器量狹小,而知道這件事兒的旁觀者,也不會加油添醋的到處放送,因為,我根本沒有「說」些什麼可以被轉述的。

或許你會質疑,「說」這件事,真有如此重要嗎?大家不妨想想,如果你聽到不利於自己的傳言時,第一時間怎麼反應的?通常不都馬上問:「誰說的?說了些什麼?」

所以在我們的文化基因設定中,被說出口的事情或言論,代表了某種程度的「確定性」,也意味著這件事情已被定案、沒有轉圜的空間,如此文化習性的演變下,大家一方面習慣「謹言」,為自己留些餘地與空間;另一方面對於別人所呈現之「沒明說」的行為,顯得特別敏感。

也就是說,我們經常透過別人的行為表現,不斷的揣摩他內心真正的想法。

舉一個孔老夫子的例子吧!在《論語‧陽貨》中說道,有個叫孺悲的傢伙想見孔子。孔子不見,叫下頭的人告訴孺悲自己病了,但孺悲前腳才剛邁過孔子家門檻往外走,孔子卻「取瑟而歌,使之聞之」,也就是明擺著在家裡大聲唱卡拉OK給你孺悲聽。

孔子這是什麼意思?我好著呢!夫子我就是不給你面子啦!

孔子為什麼要這麼幹?歷史上沒說清楚,但換個角度,如果孔子當面說了些什麼修理孺悲,脾氣一上來,口不擇言,豈不傷了他的形像?孔子用行為賞了孺悲一頓排頭,咱們後人還可以解釋,是孺悲這傢伙不上路、或是孔夫子正對他「因材施教」呢!

總之,孔子的表現,讓孺悲知道意思、也無損自己的斯文,算盤打的剛剛好!

孔子的地位讓他撐得起這等「派頭」,所以他賞給別人的「排頭」也就容易被正面理解,反過來說,如果一個沒有如此「派頭」的人,其行為卻被解讀為擺譜的「排頭」,那就不可能會有「正面理解」這種優惠待遇了。

最近我就吃了幾頓「排頭」,而貫串這些事件的工具,還頗有網路生活的代表性。

還記得一個月前,某大出版社出了一本以中國近代史為背景的歷史鉅著。我在碩士論文進行的過程中,逐漸看見自己對於自身文化傳統的興趣,所以我很希望能向網友推薦此書,於是我寫了封信給該出版社的行銷窗口。(本文所提的「信」都是指「e-mail」)

我經常收到這個朋友寄來的新書資訊,且該出版社提供公關書給我也有一段時間,而關於這本鉅著的行銷文宣那時也密集的寄給我,於是我寫了封信,請她提供一本公關書給我,待我讀完後向網友推薦。

過了一週,沒有任何回音,於是我打電話過去,電話一接通,她用略為不耐的語氣問我:「有這麼急嗎?」好吧!我是不急(我為什麼要急?我可是分毫未取的推薦你們家的書耶!),我當時想她可能是被書籍行銷的事情搞得焦頭爛額了吧…。於是我把這件事先擱一旁,反正她說過段時間會把書寄給我。

從那通電話後,有一個月的時間沒收到她的信(也沒收到書),似乎她真的「忙翻了」。這天,又看到了她的信出現在我的信箱中,是另一本書的宣傳文案。這意味著什麼?她是忘了要幫我寄書?還是根本不需要我的推薦?

我回了封信給她,我說:「…過了一個月…不知道還會不會讓你覺得『太趕』…」到我落筆的此刻,依舊沒有收到回信或書籍。好小子!看樣子是明擺著不甩我!

前面的例子是信件往來,接下來談的是MSN(即時通訊)的互動。

自從開使用MSN後,許多事情的聯繫便有了更方便、更即時的管道,腦袋想到什麼要聯繫,馬上敲對方、馬上確認,快速又免費!如果對方不在線上,還有「離線訊息」的功能,只要他一上線就會看到,反之,他回覆時我若不在線上,「離線訊息」也可以讓我下次上線時取得資訊。

也就是說,如果彼此都在線上,立即回覆從某個角度說是禮貌,除非你顯示為「離開」或「忙碌」,如果你真的嫌煩、想留個緩衝,顯示「離線」也可以。但是,如果你「浮出水面」(讓別人知道你上線了),這就意味著你看到了訊息(或離線訊息),等到你「離線」時,這些訊息卻沒有給個適當的回覆,你想別人會認為是什麼意思呢?

我的問題不重要?不甩我?還是明擺著不給面子?

「可是他的問題我還沒有答案啊?」你或許會這樣抗議。在台灣這次水災後,我最大的感觸之一,就是有時候無可預料的事情發生時,如果措手不及到沒有「做法」,那麼先給個「說法」,安慰一下人或是讓人舒服一點也可以啊!怎麼連好好講句「人話」都不會呢?

所以有時候,你讓對方知道:「你知道他的問題、看到訊息,並在處理中…」這也是一種「答案」啊!千萬別像連「說法」都提不出的人(?)啊…。

最後一個例子,就是在「撲浪」上所發生的。

撲浪就像是「多對多」的即時通,但因為同時有「私撲」(發訊息給特定對象)的功能,所以跟MSN的行為理解有點相似。

前陣子有一個單位跟我邀稿,我跟他們的互動都是透過撲浪,尤其是「私撲」的功能。當我完成了對方所需的稿件,並且寫信寄給他們後,我發了一個私撲通知他們這件事。

隔了兩天,沒有任何回覆,但這兩天中,他們一樣繼續撲浪、跟網友密集互動,我想是不是漏了我的私撲?於是我再發私撲,隔天早上,他們又跟網友道早安、互動的很開心。

咦?怪了?這樣的情況讓我懷疑自己的文章是不是水準不夠?還是不用我的作品了?事後證明,我的文章不僅被採納、而且還受到歡迎,他們也告訴我,固定跟網友在撲浪上互動是他們的「習慣」,但他們沒想到,對於內心忐忑等消息的人來說,每一次「互動」都像在說著:「你的訊息不重要、你的作品很爛…」

其實,這些我所碰到的情況中,事後來看十有八九都不是對方有意擺譜,最多只能說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可能被誤解的地方毫無覺察。這些人有很多後來成了我的朋友,他們常跟我抱怨許多事情被杯葛(一點都不意外),總在我把這些看似枝微末節的事情分析一遍後,才二百五的恍然大悟。

其實他們最冤枉的,就是一切都是「無心」,卻被別人認為是「有意」,更糟糕的是,幾乎沒有人會跟他們「說明白」,就自個兒揣摩意思了。

大家想想我所提出的e-mailMSN、撲浪等例子,如果你是我,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吃了閉門羹,然後門內的大爺卻「取瑟而歌,使之聞之」呢?

其實,我絕不會排除那十有一二的可能,就是別人明擺著不賞臉、還賞我一耳光,若是如此,我勢必得深自檢討,是什麼原因讓別人需要這樣教訓我?這會是我成長的動力之一。

那麼,我會有意的給人「排頭」嗎?我得先看看自己的「派頭」。孔子以其畢生的學問與實踐,造就其「派頭」,使他賞孺悲的「排頭」有了正面解釋的可能。

我想在自己還沒有孔子的「派頭」前,還是少來「排頭」這一套吧!

另外一提,孔子在生前可是個失意的官員,其「派頭」是在他死後,後人所推崇而來的。所以如果你沒有孔子的學問,又沒把握死後有人推崇,對於「派頭」與「排頭」的事兒,我想你應該會有最好的判斷…。

參考書籍:《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凱宇的生活快遞:

常常覺得小朋友都是武林高手…(無影手與鐵板橋)

如果我的文章給你啟發與幫助,別吝嗇按下「推薦」,也害羞留下你的迴響喔!

 

按此推本文到噗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