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鞭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自己愈來愈喜歡這份工作。

對我來說,在台上傳道授業並非難事,過去在業務工作中,從寥寥可數的場面到上千人搖旗吶喊的陣仗都歷練過,雖不敢說游刃有餘、至少也是駕輕就熟。只是當年在台上的快樂,是建立在聽眾的認同與讚許,而究竟帶給人們什麼成長,並非為首要考量。

照道理來說,應該是學生需要老師的指點,而非老師需要「依賴」學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那時的我與其說是一個「老師」,不如定位為一個需要掌聲的「演員」。

一個老師如果具備好演員的特質,可想見其教學風格必然多元有趣,可是我們也不能忽略一個好演員的要求,就是必須具備切割飾演角色與現實生活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下戲」。

好老師的素養與好演員的要求之間,有沒有可能相斥之處呢?想想看,如果一位老師在學校強調情緒管理的重要,回家後卻是一個脾氣暴躁、而且任意遷怒的人,學生得知此情況後,該怎麼理解呢?

對觀眾而言,演員是一個「呈現」角色性格的專業人士;而對學生而言,老師則為「示範」知識技術、乃至於價值態度的學習楷模。

隨著人生歷練的累積,逐漸認識自己的特質後,我發現當一個「演員」雖然讓自己感到快樂,但始終沒有獲得真正的滿足感。我曾經在上千聽眾為我喝采、歡呼後,在回家的路途中,被空虛感吞食、一整夜無法闔眼。

我會懷疑那個被讚許的人,那是真的自己嗎?究竟是我的存在讓自己快樂?還是我的快樂必須建築在他人的肯定呢?我覺得自己在過一個「分裂」的人生!

這樣的自我懷疑,也是讓我離開業務工作-那個讓我名利雙收的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後來,我幸運的成為一個老師,在大專兼課,我得跟一群同學相處至少16週。原先,我以為成功的關鍵在於我怎麼「帶領」這一群學生度過這一學期,可是經過了一個月,我發現似乎不是如此。

當學生對我的課程內容表現出疑惑時,我總覺得自己缺了一些易懂的例子、或是怎麼講都是一些「老梗」,這讓我開始反思,我的教學內容真的有跟實際生活充分結合嗎?每逢這樣的情境,都促使我更進一步對這個概念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讓我拓寬「廣度」。

當學生問我更深入的問題,指向一些哲學議題時,我體會到自己理解上的貧瘠,縱然學生沒發現自己的江郎才盡(通常很難發現),但是這些也讓我反思自己的教學核心、乃至於人生價值為何?因此使我挖掘「深度」。

說到這兒,教育似乎不只是師生關係而已,成敗的關鍵反而落在老師自己內在的修持上。學生之於老師,是個刺激的來源,然而為人師表者如何解讀此刺激,則決定了師生間共同創造成果的品質。

對我來說,無論學生的反應令我開心或失望,都是我「反思」自我的機會。為什麼有些學生令我不舒服?如果所有的學生都是「乖乖牌」就一定是好事嗎?究竟我制訂的教室規則,是源自於傳達做人做事應有的態度?還是一種「控制」的手段,只因為我有打分數的權力,所以要學生們乖乖的被我「奴役」?

其實這些問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所謂的統一標準,我只能要求自己有意識的觀照這一切,然後,將「反思」的結果融入自己生活的「實踐」裡。

如果拿掉老師不可侵犯的權威感,我時常發現,經過「廣度」與「深度」的咀嚼,在不斷「反思」後所決心的「實踐」,往往是自己教給學生眾多概念中,那最基本的部分。

因為基本,所以容易忽略,甚至會傲慢的認為:「我的程度已經不需要這樣了…

我最近受邀主講一場專題講座,主題是「從閱讀書寫談個人成長」,在我順利完成講座後,我才驚覺自己並沒有實踐的自己表達的概念中,最基本的部分。

當我談到閱讀的部分時,我引用郝明義先生在其著作《越讀者》中,將閱讀以飲食為譬喻的概念。《越讀者》認為,閱讀習慣與品味的養成,就像人們的飲食習慣發展一樣。

我們從沒有咀嚼能力、只能吃流質食物開始,漸漸的隨著身體的發育,需要攝取更高營養價值的食物,並且學著自己覓食、試著吃一些需要更好咀嚼能力的食物。最後,隨著發育的逐漸成熟,我們開始有了自己的飲食品味。

所以,優質的閱讀習慣與健康的閱讀品味,需要逐步培養「咀嚼能力」、「自主覓食」和「均衡飲食」。對我來說,「咀嚼能力」所代表的文字理解程度與閱讀速度均有一定水準,「自主覓食」也在過去長期導讀介紹書籍的過程中得到養成,而「均衡飲食」的部分,我則認為自己涉略廣泛,「應該」也具備此要件。

因為這份「應該」的感覺,我把《越讀者》中獨具創見的「閱讀飲食」之四種分類,當作是一個概念、或說是當作一則理論,總之,我沒有實踐自己所教授的內容。

概念與理論可以是「演員」重要的腳本或演出指導,但現在的我是一個「老師」,這一個不可逆的身份轉換過程,讓我在講座結束後,開始認真思考自己「閱讀飲食」的問題。另外,在情緒上,雖然學生反應良好,甚至有很多同學深受啟發與感動,但我內心卻沒有滿足感,反而有種淡淡的空虛渲染開來。

於是,我發現關鍵的學習與體會並非出現在準備講題綱要或是演講的現場,反而是在演講結束的反思功課之中。

我回觀自己過去一個月的生活,除了本來在進行的寫作工作外,家庭新成員(我領養的狗狗:COCO)的加入與彼此適應,加上教師工作的揣摩與學習,我的情緒處於浮躁不安的狀態,這直接影響到我寫作的質量。

然而,閱讀是寫作的必要背景、更是創作的動力泉源,我對閱讀也好一段時間沒啥熱情,甚至有「雞肋」之嘆。

這個警訊,加上面對「從閱讀書寫談個人成長」講座的因緣巧合,讓我在講座結束後,好好檢查自己的「閱讀飲食」是否均衡?

越讀者》的「閱讀飲食」有以下四類:

主食閱讀」:如同飲食的飯或麵,給我們生存的基本能量所需,讓我們有氣力面對生活的挑戰。在閱讀中,則是指提供人生現實問題直接解決之道的書籍。對我來說,幫助我寫作的進行(如《心靈寫作》、《狂野寫作》等)或引導我反觀內在(如《鑽石途徑》系列、《踏上心靈幽徑》等)的書籍,都是我的「主食」。

美食閱讀」:我們有時候會想吃大餐或品嚐不同風味的食物,可能是滿足口感、也可能只是為了嘗鮮。在閱讀中,則是會刺激我們思考、引發共鳴、在反覆咀嚼後會有不從層次領悟的書籍。對我來說,哲學類的書(如存在主義)、強調辯證與批判的著作(例《個人知識》、《科學革命的結構》等)、或是歷史與文化的討論(例遠流出版的〈實用歷史〉系列、新儒學論述等),這些都是我的「美食」。

蔬果閱讀」:蔬果能提供我們必須的維生素與纖維質,雖然缺乏沒有立即的危險,但長期忽視會造成身體機能運作不良,甚至引發嚴重疾病。閱讀中的「蔬果」就是指幫助我們查證,確認引用出處或是填補關鍵資訊的書籍(例如字典、百科全書)。我的「蔬果」則是心理學術書籍、研究論文或是字典等工具書。

甜食(或零食)閱讀」:零食讓我們愉悅、享受口感、打發時間,但吃多了不一定健康。只為了娛樂與休閒目的的閱讀,就是「甜食閱讀」。漫畫、小說、繪本、還有一般大眾所謂「心靈成長」的書籍(例《秘密》系列)…這些都是我的「零食」。

我赫然發現,過去一個多月…不!應該說有將近兩個多月的時間,我的閱讀極端的偏食。

多數的時間我在吃「美食」,從一個哲學家到另一個理論學者、從一位新儒學大師到另一位歷史人物,這讓我的味蕾從靈敏到麻痺、腸胃從滿足到作嘔,心智擠滿了這些人物的論述,漸漸對於辯證思考感到厭煩。

另外,我也吃了太多的零食。從《火影忍者》到《死亡筆記本》,在受夠了《芭樂園的喧鬧》後前往《竊盜城市》,然後遇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只為了追尋《零極限》…,似乎零食的口感對我也失去了吸引力。

問題出在哪兒?原來我已經好一陣子沒有攝取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主食」了!

我的「主食」可以幫助我度過創作乾涸期,也可以讓我在任何環境與變化衝突中,能不忘時時回到當下。「主食」是我寫作能量的來源,更是我實踐生命的深層動力。

難怪寫作質量會受影響!根本不是養狗或教書的關係,問題出在我跟本「沒吃飯(主食)」!過度攝取閱讀的美食與零食,讓我滿腦子都是概念與詞句,使我像一個不運動的胖子,營養過剩卻不健康。

當我重新分類整理自己的閱讀飲食後,我拿起了一本「主食」-《心靈寫作》。我重讀這本促使我開始碩士論文,並且在每個撰述階段都神奇的給我前進力量的著作,這些熟悉的文字一點一滴的提醒我:「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正是我能走到今日的源頭,繞了一圈,難道我又回到了原點?沒有進步?

我想不是這樣解釋的!應該說,任何曾經體會過的道理,只有在實踐中才具備理解的必要條件

回觀老師的工作,所傳遞的並非「體會過的道理」,而應當是示範分享「此時當下的實踐」。

如此「合一」的生命型態,也正是我喜歡當老師的原因。

下載「從閱讀書寫談個人成長」講座現場錄音[請按此

按此回活水部落首頁

◎凱宇的生活快遞:

COCO是隻愛洗澡的狗狗…

爸爸快點啦…

洗完澡後,居然就在我腿上睡著了…

活水部落文章歡迎引用轉寄,請註明「本文章來自活水部落」,謝謝你的支持鼓勵喔!

[各位朋友如果有痞客的帳號,請幫忙凱宇推薦上專欄喔!! 感激不盡!!]

 

按此推本文到噗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