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前篇〈安然做個「局外人」〉之續篇

置身「局外」,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罪惡感吧!

因為成長的過程中,許許多多的規範把我們塑造成一個「社會所應允的人」,這些規範窄化了我們對生命的可能性,刪除了各種選項。

這些規範取代了人的自主性與感受力,很多人身處痛苦,卻「無法」離開。

在某種程度上,正因這樣的表徵,所以我把「無法」括弧起來,代表著對「無法」的強烈質疑。

一個自認「無法」離開傷害的人,通常不是這樣說服自己:「這並非傷害,這其實是愛!(或其它自圓其說的正面解釋)」不然就是被內心深深的罪惡感所控制了。

不管是自我說服還是罪惡感,內心最深的念頭幾乎都是:「如果我按照自己的感受行事,會不會很『自私』?」於是長期忽視內心感受的結果,往往是嚴重的身心傷害。

而且社會通常會把這樣的行為美化為「犧牲」、甚或「慈悲」,成為一種病態式的集體控制。

我在很多這樣的人臉上看到剛硬木然,沒有任何輕鬆俏皮的表情!他們的言語只有道貌岸然的距離,而毫無和煦柔軟的溫度。

如果要二選一,你要跟一個宗教人士正襟危坐?還是要跟一個販夫走卒風花雪月?

我選擇後者。

宗教人士沒有比較高尚,販夫走卒也未必低俗,我只相信內心感受的本質。

如果真有一個造物主給人感受的能力,那就沒有什麼感受是應被歸為「不好」或「有罪」的!否則造物主就太陰險了!分明挖了坑給人跳嘛!?

至少,我若是造物主,不會幹這麼無聊的事情!

若沒有「惡」,何以認識「善」?從此理解出發,「惡」的本質是中性的,甚至可以激進一點說,「善與惡」本為同源!

成為自己,成為一個「局外人」,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挑戰,就是他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與眾不同」歸為「惡」或冠上其它罪名。

但是,如果一個人因為勇於置身局外,反而更能同理「局內人」的痛苦與束縛,更能明白「局外人」的勇敢與孤獨,還有體諒卡在「內外之間」的矛盾與掙扎,從而更懂得愛與喜悅。你說!局外的選擇是善還是惡?

我很篤定的說,除非一個人願意邁向局外,不然他學不會真正的同理心!因為不敢走入局外的人從不冒險,永遠只是再找尋安全感,而不是認識自己內心那最珍貴的本質。

還有,局內人把思考、感受…甚至行動的權力交給別人,並且無意識的剝奪其它人的思考、感受、行動…的選擇權。

說到底,這本來就是一場「控制」的遊戲,其目的就是把所有人塑造的一模一樣。若要成為「自己」,只有一個辦法:選擇不玩!並且斷了加入其它遊戲的念頭!

如此,才有可能「成為自己」,或許這也可能是另一場遊戲,差別在於這遊戲沒有規則。你在這遊戲中不需要成為「誰」,因為玩家只有你自己。

 

後記:

關於我文中所提的「善與惡」之觀點,個人很喜歡《與神對話Ⅰ》中的許多看法:

當恐懼存在的時候,愛才可存在為一件可能被經驗的東西。(《與神對話Ⅰ》,頁42)

別譴責世上你們稱為壞的一切事。倒不如問你自己,關於這些你們判斷為壞的到底是什麼,並且你們是否想做任何事去改變它?(《與神對話Ⅰ》,頁54)

如果有與你不同的想法,你便排斥它。你這樣做就不對了,因為你只創造了半個宇宙。而當你輕率的排斥了另一半的宇宙時,你受至無法了解你這一半。(《與神對話Ⅰ》,頁133)

如果沒有「你不是的東西」,你無法認識並且變成「你是的東西」。(《與神對話Ⅰ》,頁173)

與神對話Ⅰ》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書中深刻的探討人如何存在於世上,在變化萬千的宇宙中,「我」到底是誰?要怎麼為生命的許多痛苦與困擾尋求出路?全書以一個特別的文字呈現(作者與「神」的對話記錄),使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漸漸的聯繫上自己內心中最明亮的智慧,找到生命最溫柔與懇切的引導。

痛苦來自於我們為許多經驗貼上排斥的標籤,並且竭盡所能的從生命中剔除它們,然而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若我們不能接納一切,從各種經驗中洞見意義…我想一切努力將會是徒勞無功的。

祝福大家!

活水部落文章歡迎引用轉寄,請註明「本文章來自活水部落」,謝謝你的支持鼓勵喔!

[各位朋友如果有痞客的帳號,請幫忙凱宇推薦上專欄喔!! 感激不盡!!]

 

按此推本文到噗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