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在金融交易中獲得成功,所需要的是嚴謹的訓練?還是要有某種神祕的天賦直覺?也就是說,交易是否為一種可以透過學習與訓練便能傳授的技能?


   在八○年代,有兩位傳奇交易人在辯論這個問題,他們不僅止於口舌的爭論,他們付出了實際行動,於是開創了金融交易圈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海 龜」交易者。


   這兩位傳奇的創造者分別是理查‧丹尼斯(Richard Dennis)和威廉‧艾克哈特(William Eckhardt),也就是《海龜投資法則》作者克提斯‧費斯(Curtis M. Faith)的師父。

   在二十多年前,只有十九歲的作者,從報紙上看到了理查‧丹尼斯的徵人廣告,便申請加入這個計畫,經過面試與篩選,他成了「海龜」一員,在此之前他只有課 餘兼差寫程式的工作經驗。

   第一期「海龜」中,除了幾位具有交易背景的人之外,還有電動遊戲玩家、大學語言學博士、西洋棋冠軍、21點職業玩家。

   海龜計畫的訓練為期兩週(你沒看錯,第二期海龜已縮短為一週,可作者還嫌太久了),之後便給海龜們一個實驗性的小型帳戶試試身手,如果第一個月表現優 異,便會給每位海龜一個百萬美元的交易帳戶。

   作者成了第一期海龜中最成功的交易者(不然怎麼出書?),並後續為理查‧丹尼斯賺得超過三千萬美元的利潤。

   說到這兒,關於交易能力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學習,你是否有了答案?

   先別這麼快下結論!別忘了,作者是「最成功」的海龜,這是不是意味著也存在著「不太成功」的海龜呢?又,如果所有海龜所學的是同一套交易系統,為何並非 每位海龜的績效各有不同呢?

   的確,在海龜計畫中,有些人在第一個月後即獲得交易百萬美元帳戶的權利,但也有人經過數月,仍還停留在實驗帳戶的階段了,更別提海龜之間績效的差異了。

   故事說到這裡,我想多數讀者的自我感覺,應該是投射在屬於像作者一樣成功海龜的身上吧!心裡想著:「好小子你好狗運!給你遇上這等好事兒,如果當年是我 碰到,而今我也發了!」但如果你的自我感覺總認為自己會是失敗的海龜,我勸你早早離開金融市場,因為你實在太悲觀了。

   對於自我感覺良好的朋友,我想也別過武斷的吁長道短,何不先冷靜的了解一下,為何師出同門卻高下立判的原因?

   答案不難猜,就是情緒的因素!

   我想很多朋友都有「明明看對卻不敢做」、「知道要停損卻捨不得」、「漲了一段了…能追嗎…」或「跌了一陣了…能空嗎…」等經驗吧!最後換來懊悔萬分、捶 胸頓足。

   不管你上過什麼課程,學過哪些交易絕學,倘若無法克服心魔,那麼時候一到一樣無用武之地。在海龜計畫中,也充分體現這個事實。

   其實困住我們的情緒無非以下:

◎ 希望:我當然希望在買進後、價格會上揚。

◎ 恐懼:我不能再賠錢了;我先暫時觀望。

◎ 貪婪:我已經賺了那麼多錢,我得加倍持有部位。

◎ 沮喪:這套交易系統沒有用;我一直賠錢。

   在這些情緒下,會延伸出許多「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也就是以自己扭曲的看法解讀現況,造成交易情境的誤判,這也是使用相同系統卻會有不同績效表現的主因。

   我想「交易系統」是可以透過後天學習的,但「情緒管理」,我只能說得靠「修養」吧!但無論如何,學習總能帶來確信,而確信能產生力量,所以《海龜投資 術》仍是不能錯過的投資經典,就待我引導你細細品味。

   很多人可能還會問,為什麼要取名為「海龜」?其實只是丹尼斯與艾克哈特決定要認真面對兩人長久的爭論時,地點恰好在新加坡的一個海龜養殖場。丹尼斯說: 「我們要像新加坡養殖海龜一樣培養交易專家。」

 

   情緒對交易行為的影響,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稱為「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也就是以自己扭曲的看法解讀現況,造成交易情境的誤判。

   常見的認知偏差如下:

◎ 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人們對於避免損失的慾望比賺錢還要強烈的傾向。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總是早早把獲利的部位了結,卻總捨不得清算賠錢的部位,導致賺少賠多 的原因。

◎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s effect):把已經投入或花費的金錢、看得比未來可能賺取的金錢還要重要的傾向。多數的股市套房大戶都有此傾向。

◎ 結果偏差(outcome bias):不考量決策當時的狀況、而以結果論成敗的傾向。

◎ 近期偏差(recency bias):偏重最近的數據或經驗、而輕忽早期數據或經驗的傾向。

◎ 定錨效應(anchoring):太過倚重、或鎖定既得資訊。

◎ 跟風效應(bandwagon effect):因為許多人相信、而跟著相信的傾向。

◎ 相信少數法則(belief in the law of small numbers):從少量資訊歸結出不當結論的傾向。

   在《海龜投資法則》中,詳盡的說明海龜的訓練如何將感性的心理變因以簡單的交易法則加以控制。對於稍有交易經驗的朋友,書中所提的方法應可完全領略,此 時你會發現,海龜的訓練的確不需要太長的時間、也沒有太艱深的道理。

   然而真正的關鍵在於「心」。談到這兒,就一定得說說海龜交易法則的基本信念。

   海龜投資的方法基本上是以「順勢操作」(trend following)為準則。

   所有市場的走向無非三個:多頭、空頭、盤整。順勢操作的關鍵在於掌握長達數月的趨勢走向,簡單說就是多頭時買進、空頭時賣出。然而當市場處於盤整期時, 順勢操作者不可避免的就會面臨連續虧損(drawdown)的情況。

   如果以交易次數的賺賠比例來看,順勢操作可能會面臨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的虧損交易,另外,順勢操作的進場決定都是以突破系統(breakout)為主, 所以幾乎不可能在最低點買進、最高點賣出。

   順勢操作對於海龜們(其實是所有的交易人)最大的考驗在於:一、如何在連續虧損下避免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二、如何有效的風險控管,以免從市場出局。

   其實在本書的第五章〈掌握交易優勢〉中,即以數學的方法計算出海龜投資法則在機率上的優勢。可是儘管如此,面臨連續虧損的情況,就算理性分析的數字報酬 如何驚人,我想很少人能依然心如止水吧!

   海龜的訓練讓我想到職業撲克玩家,一個職業玩家不會以個別結果左右了他玩牌的模式,職業玩家看的是機率,在贏面大時加注,就算輸了仍是正確的決策;反過 來說,在贏面小時就算僥倖贏錢,依然是錯誤的決定。

   所以虧損對海龜來說,是做生意必要付出的「成本」,而不是交易錯誤或差勁決策所引起的。

   另外,職業玩家謹慎分配每次的注碼,保存實力,等到機率站在自己這邊時大賺一筆,這也呼應了海龜的資金管理─留在市場上─在本書的第八章〈風險與資金管 理〉有概念與實務的說明。

   在學習海龜的「做法」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先具有海龜的「想法」,畢竟情緒是左右績效的最大原因,作者提出三點海龜的重要思考準則:

一、 交易現在:

以 眼前所見的進場或出場訊號做為交易的標準,不要緬懷過去的經驗或是企圖預測未來,這都會讓人破壞交易的紀律,導致惡性循環與虧損的結果。

二、 思考機率、不要預測:

把 重心放在能創造出長線成功的正期望值方法上,不要企圖預測市場。作者說:「身為海龜,我們從來就不知道哪一筆交易最後會獲利、哪一筆會虧損。」不要預測趨 勢何時會來,維持交易紀律。

三、 自己的交易自己負責:

不 要把錯誤與失敗歸咎於他人或市場,學習負起責任、記取教訓,這才是成長的開始。

 

   我想所有人最想知道的,就是到底是什麼樣的「交易方法」,可以創造出海龜交易者的獲利傳奇?

   《海龜投資法則》並沒有像一般投資書籍,隔靴搔癢說了一堆觀念態度,卻總讓人感覺有些失望(或是覺得作者「留一手)。

   在本書最後,特別多了一個「加值部分」,其中將原版的海龜交易法則做了詳細的說明,包含完整交易系統的所有要素,並涵括了成功交易的每一項決策,例如:

◎ 市場:該買或該賣什麼

◎ 部位大小:該買或該賣多少

◎ 進場:何時該買或該賣

◎ 停損:何時出脫虧損部位

◎ 出場:何時出脫獲利部位

◎ 策略:如何買賣

   如何?夠完整、也夠慷慨了吧!只是我不免會想,若是如此,啟不是每個拿得出330元的人都發財了!(本書售價)這有可能嗎?

   我想直接用「海龜之父」理查‧丹尼斯的話回答這個疑惑吧!

   「我常說,你大可把我的交易法則刊登在報紙上,沒有人會遵循的。關鍵在於持之以恆和自律。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列出一大串交易法則,而且績 效搞不好還能達到我們的八成。他們做不到的,是給予人們在困境時也要堅守這些原則的信心。

   我想信心的問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在理性上,就算把所有的做法公開,若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難免有所動搖;另外就是感性上,人性中對「自我」正 確性的需要或執著了。

   理性層面的問題是很容易解決的,在《海龜投資法則》中的第九章到第十三章,分別就「海龜交易法的基礎元件、執行的基礎教學、破除假象的 績效回測、穩固交易系統的基礎與完整交易系統的全面考量」等交易系統設計的實務,以詳細的理論與數學驗證,為讀者解說海龜交易系統的來 由。

   當然,這些篇章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程度的邏輯與統計的能力,否則讀起來是會很吃力的。

   有了這些作為認知上的基礎,回頭檢視一些投資上的老生常談,就會深切明白這些並非陳腔濫調,而是經得起考驗的投資智慧,就像作者所說:「保 持簡單。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方法,只要徹底執行,絕對能打敗那些花俏複雜的方法。

   而感性上的問題,卻是決定交易生涯是否成功的關鍵了!

   特別對於海龜法則的遵循者來說,掌握一次趨勢往往能完成八到九成以上的年度報酬率,可是不代表在八到九成的時間或交易裡,是處於獲利的狀態。

   如果讀者還記得,「順勢操作可能會面臨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的虧損交易」,特別是在市場處於盤整時期。

   作者用了一個很妙的譬喻,「交易不是百米賽跑,而是拳擊。市場不斷打擊你,讓你暈頭轉向,然後無所不用其極地把你打倒。但是,當第十二 回合結束的鐘聲響起,你必須還站在場上,才有獲勝的希望。

   當處於連續虧損的盤整期時,市場無情的一拳拳向你招呼,這時你可有堅持下去的決心與紀律?或許很多自以為聰明的人會認為,若市場盤整,我就採取區間交易 法就好了。不過問題在於,你如何知道盤整期的結束?等你確認盤整結束,通常你也趕不上趨勢的列車了。

   所以很多人一直在變換交易方法,看似靈活聰明的背後,其績效往往是慘不忍睹的。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太需要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然而這樣的自我想法,在根本上就是造成「認知偏差」的主要原因。

   其實任何成功的交易系統,都是建立在「長期」的獲利期望值大於「1」,所以在某些短期區間中,難免會遇上虧損的情況。但在人性中,我們卻總是把虧損當成 是「錯誤」,所以無法堅持。

   其實虧損不是錯誤,它只是交易獲利路途中的「成本」而已,有哪個生意人會不進貨就想出貨的?

   無論你是否要效法海龜投資法則,重要的是你究竟有無按照計畫行事?而更為重要的,你是否願意自我承諾貫徹到底?否則,任何計劃都是沒有意義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