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局外人」是我自小起的成長感受。

身為老么的我,兄姐與我的年齡差距很大,而父母又在晚年才生下我。我經常覺得自己是種很特別的存在。

彷彿家人說的是另一個世界的語言,而我則是家中的「觀光客」,很多事情我只是知曉其發生,自己卻「沒在裡面」。

剛開始挺孤寂的,一種沒有歸屬的無根感,卻完全沒膽子把這感受說出口。記得自己曾被父親訓斥:「人在福中不知福!」大約就是我嘗試表達感受的後果。這讓我更完全「局外化」了。

其實我並不是以抱怨為出發,真正的在意也非「福不福」的問題,我只是想參與這個家,我想為這個家做些什麼。

在更深的內在中,或許帶著微妙的不安感,總有種被「排除在外」的想法。

么兒這個位置,可能集合了所有關注,相對的,也可能承載了所有的家族情緒。這個位置能表達的有限,能觀摩吸收的卻許多。

我目睹了父母兄姐的生命選擇與其過程結果,使我做了一些不同於他們的決定,但同時也在可能不被喜歡與接納的矛盾中掙扎著,但無論如何,這種想證明自己、宣示自己存在的心情,導致我的努力與選擇更加貼切的飾演一位「局外人」。

強忍著「局外」的不安,想利用好成績與賺到錢贏得些許的「局內」感,在看似達成的那一刻卻又渾身不自在。

「這是適合我的位置嗎?」、「這真的是我要的嗎?」這些問題在我腦中嗡嗡的嚷著。

存在成了一件很尷尬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我問自己:「為什麼要在局內?」

難道是Maslow說的「愛與隸屬」的需求?可是,無論我隸屬何處,我肯定是相對於某些人的「局外人」啊!

能不能換個問法:「為什麼我『不能』在局外?」

每次努力置身於局內都讓我好累,無論是表面上的送往迎來、強迫自己符合某些「規矩」;還是那無所不在的自我監看,檢查自己是否被接納。這些形成了一種無邊的壓力、無形的緊張感。

如果深入一些根本的問題,人活在世上,好像就是一個完全的局外人啊!

無論此刻自己認同什麼信念、交了多少朋友、擁有再多東西,有一天都會消失的,尤其放在時間的長河中,這觀點是不證自明的。

有些事情在有限的人生就可以目睹,有些則從歷史中可以知曉。

是不是成為「局內人」的企圖,才是生命逐漸凋萎的原因呢?

或許「局外人」才是存在的本質吧!

別把生命浪費在符合別人的想法中,全然的活出自己所認為的樣子。

我相信只有如此,才能夠讓人真正明白,人人都有其面貌各異之處,允許自己成為自己,才能欣然接納別人活出他獨特的樣子,而不加以批評干涉。

如此的生命品質,是我嚮往的慈悲,也是愛吧!

 

後記:

「局外人」的想法是從我個人經驗出發,如果要找一個類比的概念,我想應該可以用榮格(Jung)的「個體化」來談。

「個體化」在榮格的解釋為:

在心理上成為獨立的,無法再分割的一體或整體的「個人」。「個體化」就是開發自己內在本性,並且做為一個個體,表現於生活之中。「個體化」意味先清楚的覺察本來的自己(all that we are),不論好壞,完全接受本來的自己,從而讓自己愈來愈完整。(《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頁23

而我所宣示的「成為一個局外人」,也是出於同樣的渴望,但這樣的想法可能會被誤以為提倡「獨善其身」的態度。

所以當我寫完這篇文章後,馬上聯想到《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這本書,希望能化解這個疑慮。作者將榮格的個體化與佛法結合起來,作者說:「菩薩行的核心,其實便是『個體化』-自我實現的歷程。(《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頁23

作者將個體化歷程的自我轉化與菩薩利益眾生的態度結合起來,我想對於開始覺察並面對生命中許多「苦」的人,在踏上覺醒道路時,能產生很大的引導作用。

當然,既然談到《菩薩行》,自然也不能錯過《生命不再等待》這本書。

期盼我的文章與推薦的書籍能帶給你內在的平安!

活水部落文章歡迎引用轉寄,請註明「本文章來自活水部落」,謝謝你的支持鼓勵喔!

[各位朋友如果有痞客的帳號,請幫忙凱宇推薦上專欄喔!! 感激不盡!!]

 

按此推本文到噗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