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凱宇專訪馥林文化編輯秀娟的錄音,請大家批評指教喔! (下載語音檔請按此

這是兒子透過一封封書信認識母親的著作。

我們經常把家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特別是母親。因為她的犧牲奉獻與委身包容,加上橫行霸道的父權文化,讓人很容易忘記,母親曾經只是個女孩…應該說她曾經跟你我一樣,有鮮明的好惡與情感、更有獨特的才華與夢想。

這些獨特的生命歷程,透過從母親繼承而來的血液,在我們身上流動著,只是通常自己並不知道,也少有人花心思去理解。

媽媽,我會盡力不要寫成小說。我有妳的信可以作為事實根據,卻不敢保證每個舉例都是實情。我們應該多談談,但因為我們未曾談過,所以還是有我所不明白的事,以及人-尤其是妳本身。」這是作者在書中表露的寫作心情,不僅是傳達對已逝母親的緬懷,我更看見了他希望透過這個過程探索自身來源的用意。

基於這個出發點,所以對本書的閱讀期待不會如高潮迭起的虛構故事,而是需要點耐心的細細品味。然而在較為輕緩的閱讀節奏下,反而浮現作者在深入母親的生命脈絡中,從陌生遙遠到親密交融的過程。

這位母親生於1917年的愛爾蘭,那是一個封閉、且壓抑女性發展的年代,而當年的愛爾蘭並無「凱爾特之虎」的美譽,反而有著「鄉下無知、貧窮與軍火走私」的污名。雖然她是那時少數具有醫師資格的女性,而且熱愛工作,但這仍然無助於她肯定關於自己的一切。

她向來沈默寡言,又像變色龍,抹去了自我。」這是作者在回到愛爾蘭,試圖拼湊母親的原生家庭時,交雜著悲傷與不滿的陳述。

然而從亞格妮絲(作者母親的本名)的生命腳步中,看見她如何隱藏自己的來源,也不忍的目睹她在愛情中的妥協-自我壓抑、放棄信仰、容忍不忠。

順著這個令人心痛的過程,逐漸看見她那不為人知的生命中,內心世界的壓抑與恐懼,竟然跟他的內在陰影如此的一致。

原來,母子都是變色龍,她的恐懼再現在他身上,然而理解她,才是讓他生命完整的答案。

我很羨慕作者,在《最後的告別》中擁抱了父親,而透過《寫給母親的情書》親吻了母親,探索自身來源是圓滿生命的必然之路,他卻勇敢的穿越此徑。

如同她生前最後對他說的話:「這是一段美好的人生。」儘管方式不同,似乎母子各自與人生中的諸多妥協達成了和解。

我想,她的話詮釋了他完成此書後的心情,不管對誰的人生來說。

活水部落文章歡迎引用轉寄,請註明「本文章來自活水部落」,謝謝你的支持鼓勵喔!

[各位朋友如果有痞客的帳號,請幫忙凱宇推薦上專欄喔!! 感激不盡!!]

 

按此推本文到噗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