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不幹了!」朋友氣沖沖的向我抱怨工作有多辛苦、老闆有多刻薄、公司規定有多不合理,掐指一算,這是最近三個月他第五次專程找跑來我訴苦。

某種程度上,當朋友需要時,他會來找我談,讓我對自己的做人與智慧有了點肯定與信心。所以,當他第一次找我訴苦時,我很用心去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發展脈絡,我希望自己能給他最好的「解決方案」。

可是,我漸漸發現,他要的好像不是這個,又或者說,雖然他每次都很感謝我給他的建議,但當下次再見到他時,彷彿我從不曾給他任何方向一樣。

還記得他第一次向我抱怨時,我很用心的聽他說話,並且試著同理他的感受與情緒,除了照顧他的情緒外,還以我過往的工作職場經驗,分析他的處境、公司的權力結構、市場現況…甚至是他的性格特質,以多方面的角度,提供各種可能的建議,並且沙盤推演各種方案可能的結果與利弊。

那次結束後,從他感謝的眼神中、也從他緊握我的手說謝謝裡、更從他離開我視線的雀躍步伐上,我覺得自己是神,我拯救了一個人。

但隨著日子的推移,我覺得自己是「神」的這個想法,簡直是「發神經病」!

因為,之後他每一次找我,其抱怨的內涵基本上都相去不遠,正確的說,讓他不爽的關鍵點都是一樣的(大環境不好、老闆刻薄、主管刁難、同事陷害、客戶沒水準…),差別只在於他的音調與語氣(有一次他感冒「燒聲」,他就用沙啞加分岔的聲音全力演出,外加激動的肢體與瞪的比平常大三倍的眼睛,也算是完整呈現了)。

從第二次之後,我還是很用心的聽他抱怨著,但很難克制自己心中的OS:「不是早就跟你說了嗎…這個問題早就分析過了啊…上次聽我的不就好了…」說實話,我開始有些不耐煩。

但是每當他跟我說再見後,我又在想:「我的不耐煩是什麼?那是我內心更深處的挫折感嗎?」如果我要幫助一個人,在實踐幫助的那一刻,就已經完成了,我何必一定得要他「聽我的」呢?

這是在幫他?還是只在滿足自己(被需要)的虛榮呢?

更深入來看,他真的準備好「改變」了嗎?此時我想起武俠小說的經典情節:男女主角因肩負著殺父或殺母的不共戴天之仇,歷經千辛萬苦、百折千迴,最終報了仇,故事圓滿結束。

我經常好奇,為什麼作者不繼續寫男女主角報仇後的生活?我後來明白,寫出來可能會完全破壞原本的角色形象。

為什麼呢?想想看,當一個人此生的「唯一」目標就是報仇,當他(她)在年輕氣盛、武功蓋世之時,完成了這個願望,那以後的漫漫人生該怎麼過?退隱山林?談何容易啊!

遠的不說,想想我們還是學生時,那一個不是巴望著寒暑假?可以脫離枯燥無味的課業。一旦放了假,沒過多久,哪一個又不是盼著開學?因為實在有夠無聊。

所以囉!我們經常以為不用上班受折磨會很快樂,但是如果真的讓你不擠公車、不趕打卡、不被虐待、不加班…,你真的有把握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嗎?想想你的連續假期都怎麼過的吧…。

因此,如果我沒猜錯,武俠小說的主角們在報完仇後,是很容易得憂鬱症的!因為人生已經沒有目標了啊!

雖然我們都不喜歡「痛苦」,但是在我們還沒準備好徹底改變之前,「痛苦」往往又弔詭的維繫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既習慣又討厭它、既無奈卻又得依附在它身上。

然而改變不是我能夠促成的,改變是每個人自覺自主的行動,在我的朋友願意改變之前,我能做什麼呢?應該說,他需要的是什麼?

我漸漸發現,人有時候需要的不一定是「解決方案」,甚至通常連「建議」都不需要(儘管表面上都不是這麼說…)。

人需要的只是「被了解」而已。

「被了解」可以避免孤寂感,「被了解」可以讓苦不再如此難以承受,「被了解」可以讓人有機會找到這一切折磨背後的意義。

如果一個人真心想改變,你一定會發現的,不是從他的言詞,而是從他的行為。

談到了解職場的甘苦,用「了解」來安慰廣大的上班族,我就不能不推薦馬克的《五斗米靠腰》了!

看了《五斗米靠腰》後,自己實在感到汗顏。有時候自恃念了點書、會吊幾包臭書袋,就說了一堆長篇大論、不知所云,讓大家視力衰退不說,還自以為能安慰到人們。

馬克用逗趣精緻的圖、加上簡單詼諧的文,活靈活現的把職場中的百態呈現出來,用人們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安慰了廣大的苦難同胞們!讓大家知道:「馬克了解你的苦!」

這本書一開頭就說:
哪有客戶不叫囂
哪有老闆不發飆
哪有主管不牢騷
那有員工不靠腰

五斗米靠腰》真可稱為職場的解「囧」益啊!

看來,「了解」職場人的這門課題,我得好好的跟馬克學學了!馬克,真有你的!

[按此前往瀏覽本書官方簡介]

◎凱宇的生活快遞:

今年雨水夠,所以龍潭大池旁的水池可以提供小朋友開心的玩水...

可是一想到水災,心情就複雜了起來...

如果我的文章給你啟發與幫助,別吝嗇按下「推薦」,也害羞留下你的迴響喔!

 

按此推本文到噗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