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非‧書評 (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如果這些話產生作用,你放下本書時所知道的,會少於拿起這本書的時候,但更接近真正、非概念的認識。-《當下覺醒》,頁26

為了追求內在的平靜,我讀過許多討論靈性的書籍。

這些書籍為許多渴慕超越與覺醒的人,提供許多觀念與方法。似乎隨著現代人的焦慮日增,這樣的作品儼然形成書店中一個重要的系列,嗯…應該說成為一個「產業」!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凱宇專訪馥林文化編輯均健的錄音,請大家批評指教喔! (下載語音檔請按此

作為有意識的存在物,人不可避免地要問自己:「我是什麼?」當然「我是人」。是不是呢?這就要證明。-《藝術人類學》,頁416

我想這句話已經道盡易中天大師撰寫《藝術人類學》的主要目的。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寫作上我習慣從自己的生命經驗開始,無論是自己的家庭、經歷、還是回憶與幻想。

或許是自己在研究所的訓練吧!「生命敘說」成了我大量書寫的起點,在不斷的書寫、反思、理解…與「重新」書寫、反思、理解之中,沒完沒了的咀嚼自己的生命。

這個過程能夠對生命多了一些確知、不少寬容與很多放下,可是多數時候卻是沈悶、幽暗,甚至是陷溺在負面情緒而不可自拔的。有時候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自找罪受。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讀過很多幫助人們「成功」的書,在台灣的出版品中,外國的翻譯著作尤其佔了很大的一部份。

老外寫的自助書(尤其是老美)多半從作者本身所發展的課程出發,將課程中的一些核心觀念與實際活動轉換成文字,然後加上「許多」的實際案例或心得分享,但是對於這個方法背後的想法來源、特別是基於如此邏輯可能有的限制與不足,幾乎完全沒有交代。

或許從書籍行銷的角度,這樣的表示是不討喜、甚至有違銷售目的的,可是也因為沒有知識來源與背景的表明,對於向我這樣讀過心理學的書呆子來說,總覺得這些作者自以為是「成就」(或任何事情)最終結解決方案的提供者,這背後代表著所謂的「成就」,是隱藏在作者思想身後的單一價值,而且,通常是資本主義社會所代表的一切(財富、名望…)。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這是凱宇專訪馥林文化總編輯靜如的錄音,請大家批評指教喔! (下載語音檔請按此

以都會小說聞名的蘇菲‧金索拉(Sophie Kinsella)變了嗎?她開始寫鬼故事?而且還關懷老人議題?

別擔心!《1920魔幻女孩》還是一如她過往輕快溫暖、而且幽默生動的文字風格。兩個女主角性格鮮明,透過文字我看見了她們的爭執猜忌,與之後的滋養扶持,只是一個是有點愛鑽牛角尖的二十七歲女孩、另一個是灑脫任性卻真誠可愛的女鬼。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文同步刊載於《双河灣》33期(2010.七/八月號,【獨家書評】),敬請大家批評指教!

每個家庭都有一些共同的記憶,這些線索容納了家庭成員的集體經驗,卻又有著因人而異的主觀詮釋。在看似相異的理解與情緒中,緊緊的扣著每個人,無論離家多遠,這就像一條令人矛盾的鎖鍊,有時讓人用盡心機的想要掙脫,有時卻捨不得就此解開。

橫山家之味》所說的,正是關於這條鎖鍊的故事。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小說的樂趣之一,就是在虛構故事中看見真實的世界,不管是忠孝節義還是光怪陸離,總能在正面的情節中得到力量、負面的橋段中得到警惕,並且在作家巧妙的諷刺酸味兒中明白真實世界的運作方式。

還有另外一個樂趣,就是在故事中找到身旁左右所有人的典型,讓人可以沒有風險的自由投射、或是任意對號入座。當然,只要我們願意,有極大的可能我們會看到自己。

高高的樹上》是在中國人稱「親民學者」易中天先生的首部小說創作,書本封面大剌剌的躺著以下文字: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是個大專講師,打分數是我的工作之一。

每回要為學生評分都令我矛盾不已,因為我看見了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似乎在心中總是住著一撮人,找盡各種理由挑毛病,在成就中發現不足,或在缺失中點出不可原諒的錯誤,目的只有一個:讓所有人服膺在統一標準之下!

就算我意識到這是個問題,卻也無奈的成為幫凶之一。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家人希望我們活出他們所認同的樣子,教育要我們找出正解,社會對於所謂的「成功」有個約定成俗的共識…。似乎人生在世,一切的一切都有所謂的明確目的地或標準答案。

有些人在看盡了一切世俗的虛幻,想要好好的安頓心靈,跳脫業力輪迴的折磨,於是走上了求道之路。

人是習慣的動物,雖然追尋的目標與方向變了,但是努力的動作依然深刻的帶著俗世之身影。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當自己放鬆下來,靜靜的觀照著內心時,有時會發現許多灰色的念頭。

這可能是我的習慣,也可能是我這輩子的任務。我想到了這句話:「從最大最深的痛苦出發,你會得到此生最珍貴的寶藏…」

或許如何克服、或是怎麼與灰色情緒共處,進而轉化它們,這個過程是我能給人們最大的禮物吧!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對伴侶在一起,剛開使可能是因為看見對方身上有自己所缺乏的特質,或是喜歡對方眼裡的自己。

無論是哪一種典型,無非是追求與渴望一種「完整」的感覺。

人活在有限的肉身空間與心理時間中,註定受到許多的限制,親密關係成了超越時空束縛、進入完整合一的眾多途徑之一,同時也是多數人選擇的方式。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學校教書時,任何一門科目都是從第一課教起,學生也是從一年級開始,毫無例外。

第一課,通常是這個科目的導論,點出本科的核心觀念,並且從最基礎、最簡單的部分引導學生,而之後的章節便是這些基礎的衍生與應用了。

這是我們很熟悉的學習經驗,隨著學習時間的累積,我們拾級而上,學校經驗如此,進入社會後亦相去不遠。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我想這是很多人心中曾發出的吶喊吧!

可能是陷入一段心碎的關係,可能是耽溺於成癮的壞習慣而無法自拔,更可能只是單純、沒什麼道理的不開心,總之,這是一個明確有力的自我表述。

某個希望在心中蠢蠢欲動,想像著一個永遠脫離這令人窒息境地的方法,無論要用什麼來交換,都在所不惜!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本篇為前篇〈安然做個「局外人」〉之續篇

置身「局外」,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罪惡感吧!

因為成長的過程中,許許多多的規範把我們塑造成一個「社會所應允的人」,這些規範窄化了我們對生命的可能性,刪除了各種選項。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局外人」是我自小起的成長感受。

身為老么的我,兄姐與我的年齡差距很大,而父母又在晚年才生下我。我經常覺得自己是種很特別的存在。

彷彿家人說的是另一個世界的語言,而我則是家中的「觀光客」,很多事情我只是知曉其發生,自己卻「沒在裡面」。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近乎佛教徒》這本書出現在我最迷惘的時候,當時走過了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

就好像到一個地方長住的心情一樣,隨著時間、也隨著適應了異地的生活,反而會忘了當初來到此地的原因。無論是追求還是逃避什麼,總會在習慣了一切後回到陳舊的心思裡。

其令人感到不悅之處,在於又少了一個可以轉化困擾的地方,或者說,這異鄉美境的(逃避)功效已不再強大了。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天打開電視,尤其是新聞台,一則則報導已經從滿足求知的慾望,變成餵養痛苦的食物。

人們習慣性的攝取這些「飼料」,豢養出匱乏感的心智,成了一頭頭活在恐懼中的怪物。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如果你要找一個合作伙伴,你會找哪一種人?

一個令你喜歡、看得上眼的角色?還是一個與你格格不入、話不投機的傢伙?在這個答案明顯的問題中,卻藏著隱諱的迷思:「跟我們相處得最好的人,不一定是最能幫助自己的伙伴。」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車禍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應該是「未保持安全距離」。

「未保持安全距離」發生的原因可能有疲勞、飲酒、不專心、新手上路的緊張(或是過度興奮)、老手駕駛的自信(或是白目)、高手開車的幻想(把馬路當賽車場)…,車禍發生的後果,輕則卡在半路動彈不得,重則喪失性命沒有明天。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前陣子接了一場「生涯發展」的講座,對象是一群五專生,主要是專二、專三的同學。

該怎麼形容這場講座呢?如果你問我,我會跟你說:「荒腔走板、不知所云…」這是怎麼一回事?一切要從我開始準備講座內容說起…。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