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天打開電視,尤其是新聞台,一則則報導已經從滿足求知的慾望,變成餵養痛苦的食物。
人們習慣性的攝取這些「飼料」,豢養出匱乏感的心智,成了一頭頭活在恐懼中的怪物。
因為這些消息不是告訴我們什麼哪裡不安全,不然就是強化了人們間的猜忌,然後教育我們,只要我們有了些什麼,就可以幸福圓滿的過日子。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面臨恐懼的威脅時,只有兩個反應:「打」或「逃」。
「打」就是指攻擊的行為,包含了肢體的、言語的、還有心智的,嫉妒與怨恨都可以說是「打」在心智中的反應;「逃」則是否認的表現,像是退縮、封閉、自以為是、自怨自艾…等。
有許多書籍與老師教育我們如何對付「打」與「逃」,可是我卻覺得,該了解的不是這些「方法」,而是應該直接面對「打」與「逃」發生的源頭。
因為我發現許多人藉著靈修逃避俗世的責任,歷史上許多戰爭,也是以宗教為名而挑起的。然而靈修與宗教,不也都是某種教導我們面對人生的「方法」嗎?
其實也不是靈修或宗教的問題,回到根本,是人們藉靈修與宗教之名,行「打與逃」之實,將自己的言行包裝起來,不願去面對其源頭。
如同「如人指月,觀指不觀月」所強調的,任何的「方法」就像那根指月之手,給視線一個延伸的方向,而最後是要看月亮的。
那麼,「打與逃」的源頭究竟是什麼呢?
是我們的心智、是我們的自我認同、也是我們過從記憶累積的結論,凡是只要違逆了自己的想法、經驗或預期,無論合理與否,我們一概以「打或逃」處理它們。
心智、自我認同與過去經驗就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樣,是沒有固定的形象、也不斷變化的,但我們卻經常企圖把波浪固定在某些時刻下的樣子。抗拒浪花的短暫、拒絕波瀾回到大海,所以我們「打或逃」,也所以我們會內心無法平靜,活在具體或無明的苦楚之中。
想法會改變、生涯會轉彎、經驗法則很容易就被推翻,這些都是它們如浪花般短暫的證明,我們如不接受這個事實,就註定了在「打與逃」之間掙扎與受苦。
我把這種狀態形容為「存而不在」,這是一種主觀的不滿情緒,也是一種莫名的失落與不滿感,彷彿生命與時間的流動,只是促使年歲增長、身體老化,其它的一切則停滯不前、了無生趣。
波浪的變化萬千,來自於大海,大海象徵了「存在」的本質。
如果波浪象徵了心智的作用,那麼大海可以說是靈魂深處的召喚。
心智需要自我認同的支撐與過去經驗的輔佐,無奈以人們短暫的人生與有限的經驗,心智經常是不可靠又僵化的。心智有時候像美麗的浪花,我們無法將它凍結在那一片刻;心智有時像毀滅一切的海嘯,但大水肆虐後總是會回到海洋中。
執著於絢爛或沈溺於災難,都是心智讓人「存而不在」的證據。
我喜歡透過「走」,讓自己的靈魂回歸存在的海洋。當我意識到自己玩著心智的恐怖遊戲,而且愈來愈不快樂時,我就會出門走路,有時後一趟路就超過三個小時以上。
我會獨自出門,只帶一瓶水。
當人陷入心智的泥沼時,對身體是沒有感覺的,你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身體狀況。總是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才突然感到腰酸背痛,或者在更長的日子過後,才用許多慢性病的方式來「報答」你。
透過走路讓我將注意力從心智轉移到身體,我發現自己專注在呼吸與步伐時,所意識到的身體已經不是單純的四肢或器官而已,而是有種身體被一股能量或「氣」包圍的感覺。
隨著這種感覺,使自己漸漸體會到,無論心智所圖為何,「存在」不過就是頂上一片天、腳下一方土而已,更重要的是,無論過去如何、未來會怎樣,「存在」於此刻的意義只有一個:就是眼下的這一步!
在步履的連接間,彷彿自己被拉到一個更高的位置,用一個俯視的角度觀察自己的一切,這一切包括了空間與時間、心智與行為的總和。
從這個角度,我終於能漸漸的理解什麼是「無常」。「無常」不是要讓我活得沒有安全感,反而是要讓我知道,無論海浪怎麼翻騰不定,這些都是暫時的,終究會回到海洋中-那一切的源頭。
學習不執著於狂亂的心智是一項終身的修練,活出靈魂的召喚與當下的品質更是無所不在的課題,沒人說這一切很容易。
但是,隨著浪花翻攪的日子,應該會更辛苦吧!
你認為呢?
後記:許多靈修的傳統都強調「no mind」的重要,這對於許多人來說,是很難理解的觀念。「如果去除了心智的作用,文明如何產生?」我想這是最常提出的質疑。可是就以現代文明來說,我們可以發現無所不在的焦慮感與環境破壞的末日威脅,使人必須重新思考現代文明的意義。當然,這是一個很大的議題,我覺得不妨從重新定義自身存在的意義開始。因此我陸續讀了一些討論如何活出「本體」與「當下」的書籍,其中《鑽石途經》系列(共四冊)給我很深刻的啟發,對於活出靈魂的召喚、體現存在的意義有深入的討論。另外,《覺醒風》則是以超個人心理學的角度,融合東方的靈修與西方心理學的傳統,提供生命轉化的觀點。如果你也在追尋存在的意義,希望你別錯過《鑽石途經》系列與《覺醒風》!
活水部落文章歡迎引用轉寄,請註明「本文章來自活水部落」,謝謝你的支持鼓勵喔!
[各位朋友如果有痞客的帳號,請幫忙凱宇推薦上專欄喔!! 感激不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