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對伴侶在一起,剛開使可能是因為看見對方身上有自己所缺乏的特質,或是喜歡對方眼裡的自己。

無論是哪一種典型,無非是追求與渴望一種「完整」的感覺。

人活在有限的肉身空間與心理時間中,註定受到許多的限制,親密關係成了超越時空束縛、進入完整合一的眾多途徑之一,同時也是多數人選擇的方式。

至少比起其它內在修持的方法,找個人在一起-比較容易想像、也似乎比較有可能做得到的。

所以,親密關係是合一感受的一種追求,也是一種實踐。

當我們跟伴侶在一起,特別經過時間的催化,我們很容易在這難得合一的經驗中,習慣性的再去分別彼此,像是「誰比較愛誰」、「誰的付出比較多」、「收入」、「學歷」、「前途」…等。

相對於尚未被污染的兩人世界,這些思維會造成痛苦,更別提它們衍生出的言行會有多大的傷害了。

也因為雙方都享受過從彼此身上得到的滿足感,之後的分別與撕裂,其痛苦更顯巨大而難以承受。

如果一段關係的開始是起於比較分別的利益算計,那麼將可預料多半會走向痛苦的結局。

這是人習慣性的競爭與分別,也是使天堂演變為地獄的主要原因。

這一切是怎麼演變而來的?有此困擾的人又該怎麼辦?我試著以最近閱讀奧修《了解性、超越性:從性到超意識》的啟發,分享些許理解。

奧修師父這位極具挑戰與批判精神的靈性導師認為,如果探討愛戀關係只談「愛」而迴避「性」,無異是對「房間裡的大象」視而不見般的荒謬。以我目前的理解,奧修並非一位激進的性解放者,他沒有提倡所謂的「濫交」或病態的「雙修」,他只是要人們去正視幾乎多數宗教(人士)所迴避、卻也最容易左右人們的議題-「性」。

我並非奧修的門徒(對於成為「任何」門徒也沒有興趣),只是我相信,我們最極力抗拒的,反而影響行為最深;最全心否認的,往往使自己變得跟其一模一樣。

記得小時候心中常喊著:「等我當了父母,我才不要像爸媽…」當我回顧自己養狗的過程,放下了無聊的自尊與面子好好的自我檢討時,我發現自己簡直是爸媽的翻版(注意!只是養狗喔!還不是養小孩呢!我只能說:「我的狗真不幸,而我未來的孩子比較幸運…」)。

奧修談「性」的出發點,正是要我們去認識這影響我們最深、卻也最容易被否定的力量,他說:「需要的是了解,而不是壓抑。(《了解性、超越性:從性到超意識》,頁75)」

他認為宗教經驗理最重要的因素-無自我性和無時間性-在一般的性經驗中可以「短暫」瞥見,這也是驅使人類走向性的原因。奧修解釋:「為什麼要渴望這個無時間性和無自我性?因為自我一消失,就可以瞥見到靈魂;時間一消失,就可以瞥見到神性。在對性的渴望當中隱含著一種對宗教經驗或是對心靈經驗的渴望。如果我們能夠覺知到那個經驗,我們就能夠超越性,如果做不到,我們將會活在性裡面,也死在性裡面。(《了解性、超越性:從性到超意識》,頁68)」

「無自我性和無時間性」與文章開頭所提的「完整」是呼應的,然而,多數人對這內在深層的渴望毫無覺察,於是企圖從「下一個人」身上得到滿足。

可悲的是,「自我」是極度不穩定的。如果我們的愛戀關係是為了滿足「自我」,你可能被一個活力四射的人吸引,然後在一段時間後嫌惡他/她的聒噪,其實他/她沒變,變的是你的「自我」。

覺察「無自我性」才是真正的需要,我們才能如實接納伴侶的一切。

另外,我們也很容易把自己「過去的創傷」和「未來的擔憂」帶進關係中,當伴侶不解自己為何憤怒、因何焦慮時,通常是自己已經浮沈於時間與記憶的洪流中,而不在此刻當下,對於眼前的人,視而不見、充耳未聞。

唯有「無時間性」的觀照,我們的感官才能忠實的接收伴侶的所有訊號。

我們不能否認,因為有性的吸引,才會驅使人們尋覓伴侶。兩個人之間的愛戀,是很美的;而將此愛戀提升至對一切存有的大愛,則是美的極致呈現。

當我們活在愛裡…我們就是「愛」時,性的力量則從生物的昇華為靈性的,從肉慾轉化成「無慾」。

因為「無慾」,所以「自我」不會在關係中叫囂,而「時間」也無法在其間興風作浪。

此刻,「性行為」已經不是焦點,「比較」更無存在空間,關係成了走向「完整」的神聖途徑。

這樣的提升不只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帶給「所有人」的祝福。

活水部落文章歡迎引用轉寄,請註明「本文章來自活水部落」,謝謝你的支持鼓勵喔!

[各位朋友如果有痞客的帳號,請幫忙凱宇推薦上專欄喔!! 感激不盡!!]

 

按此推本文到噗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