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魔球

    「逆轉勝」總是最令人熱血沸騰!《魔球》說的正是這樣的故事。

    作者麥可‧路易士是財經界最具影響的作家,全球數以百萬的讀者每週在網路上引頸企盼他的文章,其成名代表作─《老千騙局》─也是他的處女作,自1989年出版至今,不只銷售數字亮眼奪目,更是多數一流商學院學生的必讀書選。

    如此顯赫背景的財經作家,為什麼會寫一本關於美國職業棒球的書呢?在序言中,麥可‧路易士毫不避諱的說:「我愛上一個逆轉勝的故事!」他發現了一個很單純卻很關鍵的問題:為什麼全職棒最窮的球隊,奧克蘭運動家隊,能贏得這麼多場比賽?

    如果按常理來看,最有錢(或最肯花錢)的球隊才能簽下最好的球員,為球隊贏得最好的戰績。

    但事實告訴我們,從2000年算起,運動家隊連續三年打進季後賽,而前兩年只差幾個出局數,就能淘汰洋基隊。而洋基隊,正是另一個極端,是最有錢(應該說是花最多錢)的「邪惡帝國」。

    根據2002年的數字,洋基隊全隊總薪資高達一億兩千六百萬美元,而最窮的運動家隊,全隊薪資不到洋基隊的三分之一,只有四千萬美元。

    談到這兒,你想到了什麼?

    如果在投資上,也能用最少的資金取得最好的報酬率,那該多好?

    請不起在生涯表現顛峰的球員,只靠別隊不要的棄將殘兵,為什麼能取得這麼好的戰績?(如果這個邏輯可以運用在選擇投資標的上的話…)

    最重要的是,運動家隊是如何做到的?能夠類推到投資決策嗎?

    這些問題的解答,我想先從《魔球》中的靈魂人物,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說起。

    比利‧比恩從高中起就展現出過人的運動天賦,除了他在美國高中棒球聯盟創下超過五成的打擊率之外,單場三支三壘安打還是加州高中高懸多年的紀錄。最令人嫉妒的是,他有著一張俊俏的臉蛋,彷彿他生來就是要當明星球員一般(說到這兒,《魔球》的原著電影由大帥哥布萊德‧彼特飾演比利‧比恩,其實不會太超過的期待小布能一舉奪得奧斯卡影帝)

    可是很可惜的,比利‧比恩在職業球員生涯中,並沒有留下亮麗的成績,若相較於職棒圈對他原本的期待,可說是大失所望。

    作者以側寫的角度為比利‧比恩的球員生涯下了一句結論:天分是一個面具,會掩蓋其他真相。比利‧比恩固然才華洋溢,但只要遇到球場上的不順遂,他與天賦之間彷彿隔了一到無法穿越的高牆。作者說:「他不但不喜歡失敗,而且似乎也不懂得如何接受失敗。

    姑且不多談比利‧比恩在心理素質上的問題,對他來說,如此切身的經驗影響著他看待傳統職棒圈中諸多的「想像與期待」。

    如果用純粹統計分析的結果,評估一個打擊者的優劣,上壘率與長打率對球隊的貢獻,會遠高於打擊率與全壘打數,但我們每年會看到頒發「打擊王」或「全壘打王」,卻不見「上壘王」的獎項。而判斷投手的高低,球速是最不具參考性的指標,重點在於「欺騙打者、製造出局數的能力」,但媒體對投手的標榜,卻往往以球速為先。

    書中還列出更多傳統職棒圈的「偏見」,像是失誤的判定、新秀球員的選擇等。

    比利‧比恩曾是這些「偏見」的獲益者,年輕時期的他就像一直充滿想像與題材的「潛力股」,市場對他的追捧來自「本夢比」而非踏踏實實的「本益比」。然而他的「股價」表現,卻是泡沫化的結果。

    所以當他位居運動家隊的總經理(操盤手)時,較能擺脫這些「偏見」的影響。特別是運動家隊永遠不可能有洋基隊的天文預算,於是他努力找尋職棒的「低效率」之處。

    從結果論來看,顯然他的實驗是成功的!

    對於前面提出的問題,《魔球》肯定能給讀者答案與方向,但需要你親自投入這「逆轉勝」的故事中。

    相對於金融市場裡的「洋基隊」─法人與外資─多數人都只是如運動家隊的散戶(可能還遠不如…),與其每天做著「打敗大盤」的夢,卻看著自己的資金部位飛快的消失,不如師法比利‧比恩。

    作者總結比利‧比恩:「他擁有的,是一種重新思考的意願。

    你呢?

本文同步刊載於《理財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