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之眼

 

    回想自己當年準備進入金融市場一試身手,帶著既緊張又興奮的心情,每天追蹤電視與報章裡的新聞資訊,宛如追星族般的定時收看某些節目。

    自認理性的我,原本對於菜籃族瘋狂迷信明牌與某些老師是嗤之以鼻的,想不到隨著接觸市場日深,自己好像也犯了同樣的毛病,總在看完深夜新聞、關上電視後,午夜夢迴裡出現的,都是這些老師的慷慨激昂…,還有,他們的「神機妙算」!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對於涉「市」未深的人來說,總是得跌個幾跤才學得會教訓。特別是在慘痛的經驗後,才會知道什麼資訊是有價值的,而哪些東西只是「喊爽的」!(爽的是別人,痛的是自己啊!)

    我當然也不例外!

    在經過一些挫折後,生聚教訓、準備再次出發時,我身旁有位投資老鳥建議我該讀讀《經濟之眼》,他說這是進入市場的基礎知識。

    「《經濟之眼》的書名副標為─解析經濟指標、掌握市場趨勢的投資智慧。」朋友這樣對我說,「哪是什麼意思?」我一臉疑惑的問,「就是談總體經濟學…」朋友撂下這句話後就走了,可能他還有補充說明吧!只是當我聽到「總體經濟學」,我的腦袋就呈現當機狀態了。

    「總體經濟學」是我那大學時代念經濟系的女友最害怕的科目,當我翻開沉甸甸的《總體經濟學》教科書後,果然如拜讀天書一般啊!

    為了能從朋友口中聽到一些明牌(真是死性不改…),所以還是做了表面功夫,買了本《經濟之眼》來看看,至少在下次見面時可以拿出來做個樣子,然後寡廉鮮恥的說:「你看!我有聽你的話…」

    但結果卻是歪打正著,《經濟之眼》出乎意料的簡單易讀。

    作者勞勃‧史丹是一位經濟學者、投資組合經理人,其職業生涯起始於美國聯準會的分析師。也難怪,《經濟之眼》的英文書名正是─Inside Greenspan’s Briefcase

    Greenspan(葛林斯班)?那不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現在聯準會的主席應該是Bernanke(柏南克)吧!這本書所談的內容會不會過時了?

    雖然《經濟之眼》是十年前(2002)的作品,但回歸根本,既然「總體經濟」為重要的基礎,任何基礎的觀念本來變動性就不大,美國聯準會與各國央行至今仍以「匯率、國民生產毛額、就業指標、消費者、生產者、通貨膨脹指標」等做為判斷經濟現況與財經政策的關鍵參考,而這些特別以引號加註的,正是本書第四章到第十章的主要內容。

    《經濟之眼》並非令人難以下嚥的經濟名詞解釋教科書,作者從這些關鍵指標引導投資人的思考與判斷方向,從這些數字所代表的本質意義與市場如何理解中,讓投資人合理恰當的調整自身的投資策略。

    其實在本書第一章中,作者就開宗明義的告訴讀者:「股票並不代表經濟。」這樣的說法乍聽之下似乎有點矛盾,好像了解經濟指標對投資是沒有幫助的,其實這樣的表述正是《經濟之眼》的珍貴之處。

    因為真正影響股票()的,並不一定是經濟現況或指標的數字起落,而是市場對於這些指標的「解釋」或「預期」。說到這兒,真要為翻譯中文書名的人拍拍手,採用「眼」這個字真是太棒了!代表一種看法、一種觀點

    如同經濟與股票市場間最經典的譬喻,經濟像是一個主人,而股票市場像是被主人牽著的一隻小狗。小狗總是在主人身邊忽前忽後的圍繞著,但要走去那兒卻是由主人所決定的。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經濟數字漂亮,卻無法推動股市,因為市場並非正面預期。反之,低迷的經濟數字下股價卻不斷攀升,這正是市場有著「利空出盡」的共識。

    端看此時歐債陰影未散,全球股市卻歡聲雷動即可明瞭。

    談到這兒,不免讓我想起Greenspan,從今日看來他當年如殺雞取卵式的利率操作,造就了美國經濟的榮景,而承襲其「公事包」的Bernanke,也以「量化寬鬆」這顆搖頭丸來維繫市場流通性。在大選過後,彭淮南也直接明白的說:「熱錢來了!」

    所以經濟現實如股市所現嗎?盼所有投資朋友們好自為之啊。

本文同步刊載於《理財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