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闆的人,肩負公司的成敗興衰、身繫員工的家庭生計,在詭譎多變的景氣世道中,左衝右突、過五關斬六將,以求企業有一立錐處,而不負股東的期望與員工的五斗米。

其中辛苦,口舌筆墨難道;其中勞頓,唯身歷其境者得體會之。

好不容易基礎規模佈建完成、事業版圖也與日俱增,正當用人之際,赫然發現手下無可用之兵將,或是這群蝦兵蟹將總跟不上自己的理念。

於是向外大舉招兵買馬,原本以為三顧茅廬求得臥龍先生,進公司後發現怎麼自動退化成「臥蟲」?重金禮聘的鳳雛大人,結果發現其原型的確是「雛」-「雞雛」(小雞)也…。此時老闆只能大嘆人才難覓、徒呼負負!

我有一個企業家朋友正是上述情況的「苦主」。

他是業務出身,平藉著努力不懈,創造了亮眼的業績,也為自己掙得人生的第一桶金。於是他轉戰金融投資的領域,乘著趨勢之機、加上自己的努力,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投資事業王國。

除了經營事業外,他也有虔誠的信仰,所以相較其他「向前看」的金融業主,他有著深刻的人道使命。因此,他跨足文化事業,藉以宣揚自己的理念,並且藉著文化媒體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

從我這個外人看來,他的投資事業相當健全、營運非常穩定。而文化事業的部分,也有很優秀的經理人負責,雖然廣告收入尚無法支持文化事業的獨立營運,但已近入營運成長期,後勢可期。

我認為他的企業「器官功能相當健全」,但是這位老闆並不滿意。

他覺得自己的企業缺乏資源整合,投資事業與文化事業無法聯手出擊,所以跟他的理想實踐有著相當的距離。

尤其對於手下的文化人與廣告人,他頗有微詞的說:「那些文化人都自命清高啦!每天跟我打高空,也拿不出實際的績效…而那些廣告人,很不切實際…總之,我看不到他們的績效…」

我曾經是業務人,所以很能理解同是業務人出身的這個老闆,業務人的思維中,「業績」正是一個明確的工作指標,而業績的核算週期,總是逐年、逐季、逐月、甚至逐週,尤其業務獎金的發放,多是按月發放,所以在心理上,不自覺的多以「月」為驗收週期。

後來我開始介紹書籍,並且以創作為生命展現的主軸,所以除了認識許多文化或廣告人之外,自己在工作安排上也趨向文化人的思維。我不敢說自己「懂」文化或廣告人的想法,但某個程度上,應可揣摩。

對文化或廣告人來說,一個創作從發想到完成、或是一個案子的推動到執行,並不像「拿到訂單」般,有清楚的起點(邀約客戶)與明確的終點(收款與售後服務),許多令人激賞的創作,在事後回觀,過程往往是從模糊中發展而來的。

就拿我的經驗來說吧!過去死皮賴臉硬做成的業績,只要收得到錢,都算是完成業務工作。但是在寫作上,明明沒有感動而硬寫的東西,最後不是刪掉重寫,不然就是粗製濫造的文字積木,成了自己永遠不會看第二遍的文化垃圾。

更可怕的是,有時候嘔心瀝血之作,卻得不到市場的任何迴響!

但是,身為一個作者,我卻可以為了一個靈感,焚膏繼晷、廢寢忘食。簡單來說,「我不是正在寫作、就是在準備寫作的狀態中」。

而做業務就不是這麼回事兒了!對業務工作來說,「混」就是「混」,「醞釀業績」這種鬼話根本說不通!同樣的停頓與留白,對作者來說卻是重要的沈澱與深刻反思的空間。

我發現這位老闆似乎無法接受業務人與文化廣告人間的「物種差距」,以致於旗下的「非業務人種」無法為他所用的情況。

「如果找新的經理人,或是把文化事業的人都換掉,你覺得能改善現況嗎?」我這樣問他。

他略有遲疑的回答我:「全部換掉是不可能的,而曾經找進來的許多『高手能人』,在一段時間後,也被原本的人『同化』了…」

「『同化』是指什麼?」我問。

「就是變得『自命清高、不切實際』…」他答。

此刻我心中有個感覺,他根本不需要找空降部隊來「治理」這些桀傲不馴的「非業務人」,如同我前面說的,他的企業「器官功能相當健全」,他的問題在於「大腦功能不良」,而這「大腦」就是指…(你知道的!)。

這老闆絕不是笨蛋,但他的問題在於沒有認清並理解每個「器官」的不同功能與價值,說的更簡單點,他的器量與格局沒有跟著他的企業成長。

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不一定等於具備相應的器量格局,就拿項羽和劉邦的例子來說吧!

項羽為貴族之後,武藝超群、儀表堂堂,抱有復興楚國的志願。而劉邦為一介終日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的地痞流氓,性好漁色就罷了,還老是把儒生帽子當尿壺的粗鄙無禮,在戰場上呢?他老兄打得贏打、打不贏跑,真是十足的「俗辣」行徑。

為什麼到最後漢勝而楚亡呢?撇開成王敗寇的觀點,我來舉兩個例子。

項羽當年嚇壞了劉邦,大搖大擺的入關中後,開始像是那麼回事兒的給屬下封王,接著就是把印信給這些王侯們,想不到我們項老大心不甘情不願,硬是把方方正正的印章在手中磨蹭到角都圓兒了,才老大不爽的給了印,讓人可以合法的到封地去享受。

後來項羽封的九江王-英布,因為跟項羽鬧僵了,聽人的建議投奔劉邦,結果劉邦還是一副流氓樣接見英布,對他愛理不採的。原本英布有些後悔,結果回到劉邦給他安排的營帳後,感動到飆淚,因為他享用的是跟劉邦同等級的待遇規格。

項羽給得拖泥帶水、劉邦賞得乾脆俐落,在擄獲部屬心的這點,劉邦得分!

這背後更深的意義是,劉邦的「接納性」。

劉邦不因英布為盜賊出身、又是敵方叛將,就做做表面功夫打發他,而是用實際行動表示對他的接納。當人家頭頭的,要不就別用人家,要用就得真心接納,不然人家為何替你賣命?

再來,隨著楚漢相爭進入白熱化的階段,項羽身旁唯一的智囊-范增,被項羽氣跑了,項羽名符其實的成了「孤家寡人」。項羽平時尊范增為「亞父」,而范老先生也竭心盡智的輔佐,結果每到關鍵時刻,項羽就是不鳥這位老先生,不然當年鴻門宴早把劉邦做了,哪還會有後面的烏江自刎?

而劉邦呢?從最早發跡時的好兄弟蕭何、曹參,到後來的張良,平常一副吊兒郎噹的他,在關鍵時刻可是很聽話的,難怪這些人把老大的命當自己的命、老大的事兒當自己的事兒。劉邦沒啥能力,他唯一的能力就是讓這些人心甘情願的替他賣命。

等到大漢朝開國後,他還讓自己以往最看不起的「豎儒」(別忘了他以前會在這種人的帽子裡撒尿)-叔孫通,幫他制訂朝廷禮儀,自己也乖乖遵守。

劉邦知道,打天下需要的人,跟治天下的輔佐官員,無論在性質或功能上,都是不同的。

劉邦自己的草莽性是很難改的,但他知道隨著「公司」發展的階段不同,就需要不同的人才,甚至需要他以前最看不起的人(豎儒)。

從這兒看,項羽跟劉邦差別在哪兒?是「器量」!

所以,有理想是不夠的,要成就使命還需要「接納性」與「器量」。

想想看,用武將(業務人員)的標準評斷文臣(文化人),那一個文臣會願意鞠躬盡瘁?反之,用文臣的眼光替武將打分數,哪一個武將有辦法「硬起來」?

業務人會因為業績而賣命,而文化人會卻因為「爽」而無怨無悔的爆肝。

沒有人說老闆好當,如同沒有好做的業務…同樣的,也不能因為文化人的特性不同,而認為他們「好混」。

如果業務出身的老闆問底下的文化人:「你拿不出業績,有什麼好說的?」文化人會答:「你不相信我,幹嘛請我?我又何必替你拼命?」

當一個老闆,就是要能發揮「接納性」,明白每種人「爽」的點都有所不同。

而當一個具備「器量」的老闆,才會讓你的事業跟上你的理想,因為事業版圖要壯大,你絕對要像一個完整的生態圈-擁有各類不同的「物種」-方能基業長青、生生不息。

◎凱宇的生活快遞:

時候最簡單的料理往往需要更用心的烹煮,就像香煎虱目魚肚一樣,只需要注意時間跟火候…也因此,稍微不小心就會煎不出最佳滋味…

料理後...(這當然是成功的囉…^^)

如果我的文章給你啟發與幫助,別吝嗇按下「推薦」,也害羞留下你的迴響喔!

 

按此推本文到噗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