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我全心以寫作為職志前,我曾經做過好幾年的業務工作,那是在我剛踏入社會的時候。

業務工作的高人員流動率,背後意味著這份工作充滿著龐大的挫折感,尤其是客戶的拒絕無所不在、刁難如影隨形,如果不能把這些視為家常便飯,「陣亡」只是遲早的事情。

當時還是菜鳥的我,總是用這個觀念自我激勵:做業務就像翻一副撲克牌,在52張中鐵定會有4Ace,如果一開始沒有翻到Ace,沒關係,下一張翻到Ace的機率就會提高,如果翻到第48張還是沒翻到Ace,那麼接下來的4張將全部都會是Ace

總之,被拒絕沒關係,只要堅持下去,美好的結果會等著我的。

這個觀念陪伴我度過許多灰心喪志的日子,甚至在我離開業務領域後,面對許多人生不同的景況,也有所助益。

可是我也逐漸發現,這樣的想法讓我的「行動」得以持續,但在「行動」過後,無論有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我的「情感」上仍舊是受傷的。

因為拒絕代表著某種程度上對「我」的否定,那怕這否定只是來自一個無關緊要的人。

所以,許多資深的業務人員會把自己的思維設定在「結果導向」,反正只要有業績,其他的都不重要。當我從業務菜鳥成為一個績效良好的業務主管後,也曾經讓自己不假思索的這樣認為,於是我對自己的感受愈來愈麻木不仁,對於他人感受上的需要也就毫無覺察、甚至到置若罔聞的程度。

雖然我的業績表現仍是好的,但我不開心,最後我離開了業務工作,我想尋得些許內在的平靜。於是,我去念研究所,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輔大心理所的學術取向跟一般心理學研究所有很大的差異(詳情請見〈朋友們,邀請您見證凱宇的心靈旅程!〉),我們特別重視生命史的研究,尤其是研究者自己的生命歷程反思,因此,我藉著這個機會,好好的檢視自己的生命。

輔大給我這樣的土壤與養分,讓我用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當我把自己的「不開心」抽絲剝繭後,層層洞悉與領會在我眼前展開…。

我最早的領會,是「相對」的思維。

多數人在現有教育體制下,很習慣以「非對即錯」的「二元對立」思維看待事情,每個人都反射式的把所有的事情以理所當然的角度,將之一一貼上標籤、選邊站好,像是「塞翁失馬」這種寓言故事,根本成了一種飄渺的神話!

可是當我們一心一意的追求「肯定」、「讚許」與「認同」時,便掉入了不快樂的陷阱中,因為這個世界並不會總是按照我們的預期來運作,我們要學習去接受凡是具有「相對層面」的事實。

如同有黑暗才有黎明、有惡才會凸顯善-在我的業務歷程中,有拒絕才能培養自己的堅忍與自信。

於是,我進一步體會到:凡是不僅是「相對」,更是「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的想法,讓我把目光從自己的好惡移開,轉向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聯繫。

如果我以「掠奪者」的角色出場,那麼對我而言,他人成為「被剝奪者」對我來說才是「好」的,然而,從「相對」的思維出發,「好壞」是一體雙生的,我不可能永遠享受「好」的利益。

再試著把「相對」放到更大的格局看,既然我以「掠奪者」出場,無論我有多強大,都無法避免在一夕之間成為「被剝奪者」,最佳的例子就是在金融風暴中,受傷最深的就是過去享受最多資源的國家地區。

人類肆無忌憚的掠奪自然資源,每遇天災就付出慘痛的代價,不也是同樣的啟示嗎?

從「相互依存」來看,別人的拒絕也就是反映了自己的某個部分,說的直白點,就是自己也會拒絕別人。如果拒絕是自己能行使的權力之一,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接受別人也行使他的權力呢?

如果不能接受這點,自己是不是又要變身成霸道的「掠奪者」了呢?

在體會了「相對」與「相互依存」後,我終於能夠直指核心的面對:「我」在不開心什麼?

於是,此時我發現「我」的不開心,是一種不假思索、自動化的反應罷了。

如果「拒絕」是合理的存在、我的行為跟「拒絕我的人」是這麼的類似,我有什麼好不開心的,更重要的是,此時的我怎麼看待「我」這回事兒?

原本那個不開心的「我」,跟現在心平氣和接受一切的「我」,哪一個才是「我」?又或者,這些都是「我」,但若是如此,「我」要怎麼定義呢?

我體會到,「我」的概念不是一個具體的存在,「我」只是一個詮釋的結果,既然如此,那麼在根本上便是「無我」的。

因為「無我」,就沒有什麼情境是不舒服的,也沒有任何拒絕會讓自己不開心。

原來,人是所有困擾、痛苦與問題的核心,尤其當我們執著於肉身慾望、好惡意念、甚至是此時今生的侷限理解中,便是讓自己處於活生生的煉獄裡。

回到最近自己的生活脈絡中,當我在撲浪上被別人拒絕加入「好友」時,有許多撲友給予我溫暖的鼓勵與支持,我一方面謝謝大家的安慰,另一方面我想表達的是,我們該好好思考:「被拒絕,為什麼要難過?」

 

後記:首先,我衷心的感謝撲友給我的鼓勵與支持,希望大家別誤以為我對大家的安慰不領情,只是倘若生命中負面情境無可避免,我們何不從根本去面對所謂「負面」與「我」的本質?尤其當我們遭逢自己得獨自面對的困境時,有沒有一些思維與觀點能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找到源源不絕的力量呢?於是我試著把自己的體會分享給大家。另外,這篇文章的啟發,還要歸功於《送你一首渡河的歌》,這是一本用簡單的文字與圖畫詮釋佛教經典《心經》的書籍,其中作者在〈緣起〉中的「隨順覺性,而非隨順煩惱」,如同給了我一記當頭棒喝,促使我立馬撰寫此文,希望大家能親讀此書。

 其他參考書籍:達賴喇嘛教你認識自己

 

 

 

 

 

 

 

◎凱宇的生活快遞:

住在大都市的好處之一,就是經常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四季變換…

如果我的文章給你啟發與幫助,別吝嗇按下「推薦」,也害羞留下你的迴響喔!

 

按此推本文到噗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r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